据红星新闻报道忆速配,9 月 19 日,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,工作人员意外捕捉到两头 “六不像”—— 扭角羚的交配求偶画面,野性十足的互动场景让人直呼罕见。
从拍摄到的影像资料中可以清晰看到:一头身形健壮的年轻雄性扭角羚,正执着地向一头雌性亚成体扭角羚展开 “追求”。
面对雄性的热情,雌性扭角羚却似乎并不 “领情”,迈着步子不断向前躲闪,而雄性则紧随其后,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,整个过程充满了大自然的原始张力。
每年 8 月起,扭角羚便会进入一年一度的交配季。此时,雄性扭角羚的行为会变得格外活跃,原本温和的脾气也会变得焦躁易怒,攻击性显著增强,“独牛” 出现的概率更是远高于其他季节。
01 外形奇特的 “国宝级巨兽”,兼具牛、羊、羚特征扭角羚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级中也被列为 “珍贵稀有” 级别,堪称 “国宝级” 的珍稀物种。
它的外形十分奇特,自带 “混搭” 属性:整体看起来像牛,身形粗壮魁梧,四肢结实有力,但身体线条又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,因此得了 “六不像” 的俗称。
成年扭角羚肩高能达到 1.3-1.4 米,体长约 1.8-2.1 米,体重更是在 250-400 公斤之间,堪称 “巨兽”;它们的寿命一般在 20 年左右,大约在 5 岁时达到性成熟,开启繁殖生涯。
更具辨识度的是它的外形细节:吻部宽大且裸露在外,喉部生长着修长的毛发,如同自带 “围脖”;雌雄个体都长有短角,角的形状极为特殊 —— 先是向上生长一段,随后便向外、向后弯曲,“扭角羚” 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。
02 食量惊人的 “迁徙达人”,舔盐顺序暗藏 “地位密码”成年扭角羚的食量相当惊人,每天要吃下足足 10 公斤的食物才能满足需求。
它们的食性很广,且会随着季节变化灵活调整饮食:春天偏爱鲜嫩的树叶、幼枝;夏天则以繁茂的枝条为食;到了秋冬季节,便会转向青草和野果。
而在食物匮乏的初春忆速配,为了生存,它们甚至会啃食一些粗糙却能果腹的植物。
为了追寻充足的食物,扭角羚还练就了 “长途迁徙” 的本领,从不会在同一个区域久居。
每年,它们都会完成两次 “海拔穿越”:夏季,为了躲避酷暑、寻找凉爽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,它们会迁徙到高海拔区域;冬季来临,气温下降,它们又会顺着山势向下迁移,前往低海拔地区过冬。这一规律的迁徙行为,早已成为它们适应自然的生存本能。
和许多食草动物一样,扭角羚也需要通过舔食盐分来补充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。
当地村民给它们常去的地方起了形象的名字:含有盐分的泉水被称为 “牛井”,含盐量高的土块、岩壁则被叫做 “牛场”。
有趣的是,它们舔盐的先后顺序并非随机,而是暗藏 “地位密码”—— 牛群中地位越高的个体,越有资格优先舔盐。
每年 8、9 月份,扭角羚的舔盐行为会变得格外频繁,专家推测,这或许与它们即将孕育下一代、需要补充更多营养有关。
03 为传宗接代 “生死对决”,胜者获青睐,败者再闯荡那些脱离群体的 “独牛”,会循着气味一路追踪其他牛群 —— 这样既能接触到更多雌性扭角羚,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多交配机会。
但要想获得繁衍子嗣的权利,它们必须过一道 “难关”:向目标牛群的雄性首领发起挑战。
两头雄性扭角羚一旦碰面,气氛瞬间就会变得剑拔弩张,大战一触即发。
它们先是互相朝着对方的鼻子喷气,仿佛在释放 “威慑信号”;随后便各自后退几步,接着猛地起跑、加速,两个庞大的身躯带着冲击力撞在一起,头上的犄角相互碰撞,发出 “咔咔” 的清脆声响。
多数时候,几个回合下来,胜负便能见分晓。
但如果双方实力相当,战斗就会变得异常激烈:激烈的碰撞中,常常会出现鲜血直流的场景,甚至可能导致一方的犄角被打断、下颚被刺穿,场面惊心动魄。
最终,胜利者会得到牛群中雌性扭角羚的热烈欢迎,雌性们会主动上前与它嬉戏打闹,随后便顺理成章地完成交配,让胜利者的基因得以传承。
而失败者则会默默离开,待调整好状态后,再前往其他牛群继续挑战;还有个别扭角羚,在多次失败后,会选择下山进入村庄附近活动。
04 独行扭角羚脾气暴躁易攻击,遇到务必远离长期独自生活的成年 “独牛”,脾气往往会变得极为暴躁,攻击性也远高于群居的扭角羚
。因此,一旦在野外遇到独牛,务必第一时间远离,避免与其发生正面接触 —— 近年来发生的扭角羚伤人事件中,绝大多数都与独牛有关。
尤其是在冬季或初春食物匮乏的季节,独牛进村的频率会明显增加:它们不仅会闯入村民的菜地寻找食物,有时还会攻击村民,甚至曾发生过撞伤、挑死村民的恶性事件。
村民们为了保护庄稼不被破坏,有时会尝试将独牛赶回山林,但扭角羚的反抗意识极强,并不会轻易 “妥协”,反抗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村民受伤。
有了这些惨痛的经历忆速配,当地村民再看到独行的扭角羚,都会下意识地躲到一边,避免不必要的危险。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